5200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226章 让利于民

第226章 让利于民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宋朝盐价这么高,收的税自然不少。

嘉定年间全国盐税还能收一千多万贯,远超明朝,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盐税达到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才超过两宋。

南宋因为财政紧张,对盐税的倚仗比北宋更深,于是致力控制食盐的生产甚至是销售。

南宋的盐有三种,颗盐、末盐、井盐,卖法有两种,一种是官卖,一种是引盐。

官卖就是官方自己卖,第二种是卖给盐商,由盐商卖。

两宋的盐价其实在历朝中都算最高的,也不知百姓怎么能忍的住。

赵与芮就打算先拿盐价开刀,降低盐价。

开宝年间,因为朝廷感受到盐价太高,各地盐价均被朝廷命令降价,每斤卖六十文的降到五十文,每斤四十文的,降到三十文,

就这样宋朝的盐价还是处于超高水平。

后面整个明朝平均盐价在七八文之间,最低的时候二三文一斤。

但无论第一还是第二种,价格都是官方来定,且民间的盐场,不能私自往外卖,他必须由官方先收购,按官方价格卖给官方,然后官方加价来卖给百姓和盐商。

但官方开始定价还算正常,后来就越来越离谱。

史记:“其入官,斤为八钱或六钱,出为钱三十六。”

但宋朝盐价普遍处于三十文以上。

咸平年间,因为产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盐(也就是后来西夏的青盐)进入,每斤不过十五文,极大的冲击了宋朝市场。

史称“未禁青盐之时,每一斤不过十五文钱,百姓皆食”这时,附近的百姓,都能吃的起盐的。

但后来朝廷为了盐利,果断的禁青盐,不准西夏盐进来。

这时如果有胆大的民间商人,不远千里绕过金国去西夏进青盐,进来南宋之后,能血赚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