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幻之盛唐 > 成都篇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乱战2

成都篇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乱战2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因此,当初开这几门学问,就很有口水和争议的,曾有人在老皇帝那里上书,说我聚众惑下欲行不道,还在新开的文抄上,很是一番争言汹涌的,我只是让人刊发了一句“以史为鉴,可以镜人,乃太宗圣训”,就平息了,这就是权威的好处。

我喝了口茶水,又道。

“而战争争夺的目的,无非土地、人口、物产(资源),三者相辅相成,有了土地和人口,就能产出物产,田出粮草,山出矿藏,有了物产和土地,就能生养更多人口,有了更多的人口,就能够开拓更多的土地和物产,周而复还”

“然地有尽而人生养无尽,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供养,一个地方养不了多余的人,于是战争就诞生了。通过战争,掠夺更多的物资,掠夺更多提地人口,好让自己的族群能够继续繁衍下去,这就是战争的

“因此,所谓的大义和王道,说到底,能够让我族百姓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,就是最大的大义,能够让我大唐长盛不衰,这就是最高的王道”

“经济资源,谁的钱财用度更加充裕,谁更国富民强”

“尤其这个人才,古今更替,无非就是人才之战”。

“后汉之世,有三国鼎立,曹魏以一家压制孙刘两家,便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更新换代,以魏武三诏令计,不问寒庶卑贱出身,唯举以功业任以才德,是为虽负大义骂名,然能臣将才始终不绝。以一残破半壁江山,北破乌丸、东征鲜卑,西收匈奴,外番诸国敬附而贡之。

(所谓“魏武三诏令”,是指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五年、十九年、二十二年分别颁布的三份惊世骇俗的求才令,在这三份诏令中,曹操指出“有行之士,未必能进取;进取之士,未必能有行。”并且公开询问天下有没有“盗嫂受金,未遇无知者”;有没有“不仁不孝,而有治国用兵之术”之人,他要一并笼络,而成其霸业。曹操的这种取才标准,极大丰富了人才的范围)

而蜀刘,国小民寡,穷力应战几败而尽,虽有诸葛才冠绝代,鞠事必亲,然用人唯忠厚,而次贤才,是以五虎上将一去,就后继无人,所谓蜀中无大将,廖化权先锋的恶果。

“千百年来,为什么那些胡族起落更替,却始终屡犯不止,灭而不绝,。。因为我华夏是农耕立国,人随地在,衣食所出,轻易不离附。而胡族生于苦寒之地,五谷不生,产出极少,不得不聚族而生,随天变而辗转,以牛羊为根本,逐水草而流离,哪里更好就往哪去,一旦有变乱,就是存亡旦夕,唯强者得生,故而轻生死而好勇力,至奉强者,是以我国强则敬附,赢弱则剽掠,为了生存,为所不可为之”

“自古那些番胡,能为我朝所用,显然也不是被所谓的圣人之道教化之功,要知道若连语言文字都不通,还谈什么教化,便是自欺欺人了”说到这里,底下倒有些轻轻嗡笑声传上来,好在这里都是武人出身,又素来知我鼓吹以兵家家度看待问题的传统,不然没准还有人和我急呢。

“其根源,乃是我朝掌握了他们赖以生计的命脉,。。。。。。。。聚息的祁连山、焉支山,失却水草丰茂之地,部族日衰,胡族用武力也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,只好卑躬屈膝的内附天朝,仰仗生息,这就很能说明问题”。

。。。

而孙吴长倚以江右世家大族,虽先后有四大都督征伐,数十文学俊士为谋,结果能主一去之后,便为氏族把持内乱不休。

至晋氏司马,治政重用世家门阀,举才唯门第不问才德,蠢禄者充与朝野,是以内弱前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之患。

至本朝太宗,开科举之盛事,无论寒庶门第,皆有进身之途,打破了南北朝以来氏族门阀对仕途的把持,求贤广于野,拔举于陌蓬户,是以人才海聚,天下大治,为贞观盛世之基石。”

最后要表一表唐太宗的丰功伟业,这便是所谓的拉虎皮做大旗手段,其中的好处就在于,无论说什么言论,只要能够自圆其说的与之沾上点边,鼓吹歌颂下前人的英明神武,这时代所谓的学术权威还是大家,多数是不敢直接或者公然质疑与开国太祖之类有关的东西,特别是象科举选士这类先人划时代性开创的东西,美其名曰—避讳。

这其中的奥妙,就好似孔老夫子从来没有提倡过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这东西,倒是过说“食色性也”。但因为后世一群假道学为了与时俱进,封神造圣迎合统治者的需要,硬将它从孔老二的语录里,无中生有的阐释出来,结果衍生出无数似是而非的东西,被当作权威的存在,整整毒害了好几百年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